阅读历史 |

031 电视台的老熟人(1 / 2)

加入书签

分红在四个生产队的村民眼中,是一个美好的盼头,但对张浩南而言,是一种避免麻烦的手段。  要不了二十年,整个五家埭村都会彻底转型,从农业村转为工业村,而此时想要拿地,一亩地从三十五万涨到一百多万。  而五家埭村,是一家常年账面结余四千多万的市“贫困村”,丢了“贫困村”帽子的那一届村长被人暴打住院接近一個月。  盖因“贫困村”在本市有政策倾斜,来去五个百分点以上。  夺人钱财如杀人父母,甭管是穷是富,都一样。  张浩南要的是拿地时的本地人优势,为的是将来面对外商拿地时,自己掌握主动权,而不是被迫给外商让路。  此时的分红,为的是将来的便利。  说到底,农村土地的使用,当地集体的嗓门只要够大够坚决,天王老子来了也没用。  怎么嗓门大?怎么坚决?  无他,多个选择多条路。  古人说“有恒产者有恒心”,也正是如此。  只是张浩南有一点没想到,那就是这年头在沙城这么搞,直接引起了轰动,几个村一传,沾亲带故的也就几个镇都知道了。  再加上徐振涛这个大桥镇镇长忙前忙后,顿时惊动了市电视台。  沙城电视台的两个栏目,前后脚扛着摄像机来五家埭村采访,原本只是想报道“造福乡里不忘本”的传统美德故事。  结果发现张浩南才十八岁,而且是两江工业大学的保送生,顿时兴奋不已,毫无疑问,这是绝佳的新闻素材啊。  草根创业,穷人孩子早当家,文武双全新时代好少年……  能想到的描述都能套上。  可惜采访的时候,有点不顺利。  “张……我喊您张总还是张同学?”  “都行。”  “那我还是喊您张总吧。”  “都行。”  张浩南一脸淡定接受着“沙城民生”这个栏目参访,主持人其实张浩南挺熟的,至少重生前也接受过采访,不过自己被打了马赛克。  因为当时自己被采访,是因为自己组织了一次五家埭工业小区的罢工……  是的,作为一个五金厂老板,跑去组织工人罢工。  当时的主持人秦世川人到中年,是“沙城新闻”的主持人,采访五家埭罢工的一线诉求……张浩南是领头的,自然接受了采访。  张浩南依然记得秦世川当知道自己不是几个纺织厂的职工,而是某五金厂老板后的表情。  震惊中带着迷茫,迷茫中带着恍惚,当时已经准备转岗退休的秦世川,大概在怀疑自己是不是出现了幻觉。  不过这也不能怪秦世川,也不能怪张浩南,祖上的传统手艺,自己不可能随随便便就丢了。  “那么,张总,接下来采访您几个问题。”  “都行。”  “……”  年轻的秦世川感觉整个人都“都行”了。  眼前的人真是十八岁?  “张总,您是怎么做出这个决定,给村民分红的呢?”  “主要是分出去也不多,一年最多几十万,我一年能赚几百万,分一点出去毛毛雨了。”  “……”  沉默了一会儿,秦世川深吸一口气,然后抬手示意摄像停止一下,转头再对张浩南道:“张总,这里应该展现一下精神面貌,要从传统美德这个方面回答。”  “那……重来?”  “行。”  于是秦世川重新问了一遍,张浩南一脸情真意切、声情并茂地说道:“我是吃‘百家饭’长大的,没有同村的长辈细心呵护,也没有我今天的成就。老话说,受人滴水之恩,定当涌泉相报。这些都是我作为一个新时代青年应有的思想觉悟……”  镜头感很好,给了一个大头特写,尤其是着重怼了两下张浩南略带“湿润”的眼角,更是完美。  没有马赛克,没有消音,没有中年老汉秦世川堪比死妈的无语表情,一切都很和谐,让秦世川十分满意这次出勤。  采访结束之后,张浩南再三挽留秦世川吃个便饭,原本秦世川现在就想回台里,可张浩南说有刀鱼馄饨外加香菇炖土鸡的时候,秦世川就咽着口水“勉为其难”地答应了下来。  捎带着驾驶员、摄像几个也沾了光。  除此之外,该有的红包也没有少,不过秦世川没要,但也没有阻止摄像、驾驶员们收下。  一通米酒灌下来,秦世川喝得舒服吃得爽快,这走地鸡吃起来是真的香啊。  “浩南,你这里的鸡汤怎么这么……这么……”  不是鲜不鲜的问题,就是好喝,但不是单纯的鲜美,而是带着一种风味。  “鲜头很足是吧?哈哈,秦哥,这香菇不是大棚里的香菇,是竹园木头上发的。还有汤里有竹笋,是花壳竹,竹笋长出来就是甜的,不麻嘴。”  自己也盛了一碗汤,张浩南喝了一口之后,才喊道,“婶娘,帮忙竹笋再掰两袋子。”  “我这就喊人去竹园——”  食堂后厨传来声音,接着又有高喊声传来,“馄饨是现在下吗?”  “下吧下吧,正好上主食!”  张浩南隔空喊话,一桌人都是精神一震。  此时五家埭的北面还有一条运河,运河里还有刀鱼过境,等十年后就基本绝迹,“湖刀”拿来做馄饨的价格,也是越来越贵。  “浩南,太客气了,太客气了……”  “嗳,这讲不着的。秦哥,我跟你一见如故,往后多多来往,大家一起发财。”  “发财我就不想了……”  “那就祝你高升!”  张浩南说罢,鸡汤代酒,跟秦世川碰了一个。  秦世川到底也没有高升,他也没有那个野心,真有野心也不会一门心思熬资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