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 235 章 尾声(全文完)(2 / 3)

加入书签

大柱虽说着笑,可声音哽咽,六十多岁的他自然明白自家老娘怕是到了回光返照的时候。

“对对对。”林二柱点头如小鸡啄米,“娘,大哥说的一点没错,咱们家缺了您老可不行。”

吴氏微笑着没说话,侧过头一寸寸搜寻着屋里的各处。

老林头明白,自家老伴儿这是在找老三呢。老林头不禁想笑,这老婆子,临了临了最记挂的还是她的老儿子。

老林头朝门口看了看,正想问门口小厮三老爷怎么还没过来,很快就听到院子里传来“让一让,快让一让”的高喊声。

紧接着,一个松散着发髻的男子冲了进来,手里紧紧捧着一碗冒着热气的白粥,此人不是林三柱还会是谁。

林三柱走到床

前曲膝跪下,看到自家老娘虚弱无力的样子,豆大的泪珠怎么也控制不住。

“娘,儿子给您端了最爱吃的香米粥过来。”

方才听到娘醒了,林三柱就要冲过来看看,可很快他就想到老娘已经好几天没吃东西了,于是林三柱一个转身就往灶房飞奔。

老辈人都说,空着肚子离世,下辈子大有可能会投生到穷苦人家,所以他一定不能让娘亲饿着肚子走。

林大柱和林二柱脱鞋上床,两人轻轻扶起吴氏,然后用肩膀当靠背,让老娘靠在他俩的怀里。

“娘,您吃!”

林三柱吹了吹碗里的热粥,用勺子喂到吴氏的嘴边。

吴氏已有些气短,可宝贝三儿喂的粥她肯定要吃上一口的,她家三娃是顶顶孝顺的。

看到林三柱额头上有块红肿,吴氏伸起胳膊想摸一摸,这糟心玩意怕是路上跑的太快,不小心摔跟头了吧。

吴氏努力睁着眼,想看看儿子额头上有没有磕破了皮的地方,可眼前却渐渐模糊了起来。

听着老伴越来越弱的气息,老林头红了眼眶,“香儿,你先去那边拾篼拾篼,要不了多久我也该过来了。”

······

林府很快挂出了白灯笼,亲朋好友陆续上门吊唁。

八十多岁的老人,也算喜丧了。

这几年,庄子里的收成,以及十几间店铺的盈利,使得林府的进项翻了好几番,林大柱兄弟几个做了决定,一定要把母亲的身后事办的风风光光。

礼部依着二品诰命的规制送来了锦面与丧银,林府很快忙碌了起来。

仿佛一夜之间老林头就苍老了许多,不仅腰板不再挺直,就连原本稳如钟的步伐如今也变得蹒跚了。

都说落叶归根,吴氏的棺木肯定要运回小高山村安葬到林家祖坟。

选启程日子时,老林头有了阻拦,“不急,先把你们娘的棺木停放在兴安寺,等到了时候,爹跟你们娘一起回乡。”

兄弟三人没听明白老林头的意思,只以为他爹是想挑了合适的日子,到时再一起护送娘的棺木回乡。

可此去路途遥远,届时长途跋涉在所难免,想到老爹的年纪,林大柱决定等到了出发的那日,自己再劝一劝父亲,一定得让父亲留在京城才成。

只是让人想不到的是,某一日,安然入睡的老林头就再也没有醒来。

时隔一个多月,林家又办起了丧事。

听到林家老太爷竟在睡梦中安详离世,京中百姓纷纷感叹老太爷这是攒足了福气啊。

对年老者而言,能无病无痛的驾鹤西去,才是最最好的造化了。

半个月后,林大柱兄弟三人护送父母亲的棺木启程回乡,想起老林头的那句“爹跟你们娘一起回去”的话,兄弟三人忍不住嚎啕大哭,泪湿衣衫。

作为孙辈,祖父祖母过世,林远秋须得守孝一年,也就是官员的丁忧。只不过林远秋回到小高山村不足半年,景昌帝就下了夺情

起复的圣旨,很快让林远秋恢复了官职。()

至于守孝,可以素服办公,平日不参加吉礼即可。

?小桂花婆婆提醒您《贫家子的科举路》第一时间在[]更新,记住[(()

······

光阴荏苒,一年年如白驹过隙。

而林远秋也在五十岁那年当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内阁首辅。

这些年有欢喜也有悲伤。

喜的是家中后辈出息,在林墨宣、林墨昊还有林墨逸相继考中进士后,林远秋最小的儿子林墨衍被圣上亲点了探花。

众人感叹果然虎父无犬子,想当初林首辅也高中一榜呢。

都说人生八苦“死”为首,这些年,一位位亲人离世而去,王夫子,老师,岳父,大伯二伯,还有大伯娘和二伯娘。

林远秋觉得,人生本是不断忍受分离的过程,而他要做的就是收起悲伤继续前行。

······

景昌三十四年年初,冯氏安详去世,享年八十二岁。

到了九月,身体一向硬朗的林三柱突然病倒了。请医问药后还是不见好转,这让林远秋实在担心,一连多日衣不解带地守在老父亲身侧。

虽说生老病死是人生常态,可林远秋知道,若有朝一日父亲离他而去,自己是无论如何都难以接受的。

看到儿子六神无主的模样,林三柱有些心疼,可老人离世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